每次去野外徒步,张占玉的背包里都有三样特殊的物品:清山袋、长夹子、防护手套。“这些是用来清山的。”她说,一趟下来,清山袋里的垃圾总是装得满满的,大多是塑料瓶和包装纸。
徒步爱好者张占玉从2000年开始接触这项运动,而最近,她又多了一个身份:清山员。“山里景色特别好,但总能看到被人随意丢弃的垃圾。塑料制品很难降解,太影响环境。”听说清山组织“守望山野”征集“清山员”,她立马报了名。
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,今年联合国的口号是“减塑捡塑”,旨在减少全球塑料污染。
塑料作为重要基础材料,在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应用广泛。不规范生产、使用、处置塑料会造成资源能源浪费,带来生态环境污染,甚至影响群众健康安全。
近年来,中国全面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,一系列“限塑令”“塑料污染治理意见”等文件相继出台,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。
5日,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,中国五部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》,包括关爱生态环境、节约能源资源、践行绿色消费、选择低碳出行、分类投放垃圾、减少污染产生、呵护自然生态、参加环保实践、参与环境监督、共建美丽中国等十条内容。
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石磊说,提高公众环保意识、鼓励绿色消费行为、促进塑料回收再利用,与国家在环境治理领域的政策共同作用,可以更好推进环保工作。
6月5日,在西藏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管护员嘎玛旺久在捡拾塑料垃圾。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
“徒步时捡垃圾需要消耗额外的体力,得不怕脏、不怕累。”张占玉说,但想到能为喜爱的大山尽微薄之力,她觉得这些付出非常值得。
在中国,像张占玉这样的人不在少数。很多人已经从心态和行动上产生转变,为改善环境不懈努力。
藤框、保鲜盒、棉布袋、竹吸管……在上街购物之前,22岁的四川女孩张译之需要不少时间提前准备,只为了一个目标:“减塑”。对她来说,这样的生活不只在于环保,也是一种乐趣,“自己的购物袋有我个人的印记,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品”。
张译之加入了一个“减塑”社群,每个月都有30多名群组成员参与打卡。“我会仔细记录下塑料产品的使用情况,包括用了几个塑料袋或塑封产品,重复利用了几次。”她还把一年多来“减塑”的所得所想用图文记录下来发到网络平台上。
这些内容已经收获超过2万次点赞与收藏,留言区内可见网友对她的夸赞。“我相信,中国人的DNA里有着可持续生活的基因。”她说。
6月5日,市民在上海航海邮局快闪市集上体验“垃圾分类”活动。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
有资料显示,少生产1个塑料袋可节能约0.04克标准煤,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.1克。由于塑料袋日常用量极大,如果全国减少10%的塑料袋使用量,每年可以节能约1.2万吨标准煤,减排二氧化碳3.1万吨。
千亿体育在线(中国)有限公司吴光红教授团队一直关注塑料污染情况。“大量塑料制品的生产与使用导致塑料垃圾进入环境,扩散于陆地、湖泊、海岸线、大洋表面、海底乃至深渊。”吴光红说。
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,人类每年生产超过4亿吨塑料,每年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。2022年《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,海上漂浮垃圾、海滩垃圾、海底垃圾中,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,均占80%以上,主要为泡沫、塑料绳、塑料碎片、塑料瓶等。
吴光红认为,塑料垃圾污染治理刻不容缓,减少塑料垃圾产生量、塑料垃圾的资源化和再利用、将塑料垃圾纳入人类有效管理的可控范围内是可供参考的治理方式。
2020年初,被称为加强版“限塑令”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》规定,到2020年底,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,到2025年,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,进一步促进环保升级。
2021年9月,《“十四五”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》出台,以全链条治理的力度与广度,吹响了“十四五”时期全国塑料污染整治的冲锋号。
今年2月,商务部公开征求《电子商务物流绿色包装技术和管理规范》(征求意见稿)行业标准意见,其中提到,塑料包装应采用绿色设计,优化包装结构,减少设计复杂度,增强包装可再生利用性。
中国从生产、使用、回收、处置、清理等各环节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,塑料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。
在治理塑料污染的同时,中国正加大力度开发可降解塑料。大量传统塑料制品正在被绿色环保、原料可再生、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取代。
4月11日,在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的一家企业,工人对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餐盘进行出厂前的质量终检。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
从“一烧了之”到“变废为宝”,曾经被人嫌弃的秸秆等“生态包袱”,正通过资源化利用,通过科技转化成多种用途的新材料。
“我们团队正在做的生物基材料,是利用秸秆、竹子等天然高分子材料研发出的新材料,具备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。”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谢海波说,团队从农民那里收来秸秆、竹子等原材料,加工成电脑键盘、面板等。
贵州东佑科技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、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,产品正在实现量产。公司董事长周一鸣说,在绿色发展战略、“双碳”战略背景下,生物基材料的应用推广是高分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。
“前端减少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,加大可替代品研发,末端进行有效的回收再利用,中国的行动正符合世界环境日‘减塑捡塑’的呼吁。”石磊说。
2022年发布的《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》报告显示,2010年至2020年,中国完成废塑料回收利用1.7亿吨,相当于累计减少了5.1亿吨原油消耗和61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,废塑料材料化利用量占同期全球总量的45%。
2021年中国废塑料材料化回收约1900万吨,材料化回收率达到31%;废塑料回收利用产值达到1050亿元,同比增长33%,并且实现了100%本国材料化回收利用。
中国在全世界减少塑料污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“我们是参与者,未来也可能成为引领者。”石磊说。
张占玉的“小目标”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人。成为“清山员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,已经有四位徒步伙伴通过她了解并加入“清山”队伍。“减塑捡塑”之路从来不是一场漫长的“独行”。(记者:孟佳、黄扬、李黔渝、张宇琪)
链接:https://h.xinhuaxmt.com/vh512/share/11538173?d=134b1ce&channel=weixinp